揠苗助長的故事大家都聽過,一旦違反自然規律,讓谷物快速生長,往往只能讓禾苗早早枯死。不過近年來水果行業卻出現了“揠苗助長”的行為,也就是“早采”,提前將沒有成熟的水果采摘上市,但最終也只有少部分農民賺上錢,多數農民反而要為他們買單。
伴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,我國的消費活力也在快速提升中,對水果的購買量也在逐年增加,1990年人均水果的消耗量才十公斤,2000年時就已漲至三十公斤,而在2019年時就已突破了60公斤。而水果行業迎來快速發展的同時,水果端的盲目擴張以及不注重品質,也讓消費者對此不滿,水果市場的同質化嚴重。
不過對水果行業危害最大的還要數“早采”,也就是未成熟水果的提前上市,結果引來了消費者對水果行業的信任感下滑。其實每種水果何時采摘都有規定,只有成熟后才能更適口,提前采摘口感酸澀無味。
為了提前上市,很多水果如芒果、蘋果、香蕉、梨子、桃等都有早采行為,尤其是下面四種水果已毀掉。水果界已經敲響警鐘,希望商販、農民重視!
1、油桃
油桃的食用口感比較甜脆芳香,其表皮十分光滑,且清洗起來十分容易,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歡。油桃在成熟后,看起來十分紅潤,且非常有光澤,同時還有黃色果肉,吸引了不少人品嘗食用。
然而,這幾年油桃的早采現象多了起來,4月份時就有人將其賣到市場,當時價格確實高,一斤可賣出15-20元,而地頭收購價也高達7元一斤。
然而,這些油桃盡管賣價比較高,但品質卻不太好,沒有甜味,且放上一段時間也不軟,吃了后還有苦味和澀味。正因口感不好,消費者大呼上當,不愿意再繼續購買食用,因此油桃口碑也在持續下跌,大家不愿意再繼續回購,結果到了6-7月份大量上市時,油桃就跌到了1元,地頭價更是跌到了5毛,但果農卻賣不動。
2、獼猴桃
獼猴桃的早采現象一直是個問題,這幾年里獼猴桃的口碑也已崩塌,從高價水果逐步跌成了大眾水果。獼猴桃的成熟期一般是9-10月份,就算是早熟品種也要在8月底,不過早在7月初就有不少獼猴桃上市。
看似這些獼猴桃的賣價比較高,不過消費者吃了后,發現其口感太硬太酸,根本就沒有食用價值,且就算放了十天半個月也很難軟化,里面卻已經爛掉。
不少網友被欺騙后,不愿意再購買獼猴桃,結果其價格也在逐步下跌,市場走貨量不高,產地的獼猴桃自然是賣不動了。早采的收購價6-7元一斤,結果等大部成熟后,收購價跌到了1-2元,就算這樣也難賣出去。
3、黑布林
作為曾經的中高端水果,黑布林憑著獨特的口感贏得了大眾的喜歡,然而這幾年里黑布林的口碑全砸了。
那些商家為了謀求更多利益,提前采摘,原本 7月份銷售的水果,結果5月份就銷售,因口感低劣打擊了消費者的熱情。到了6月份,因銷量不好,客商不愿意再收購黑布林,結果農民賣不動,只能看著其爛掉。
到了7月份,客商再上演“愛心助農”的故事,宣傳農民的不易,然后再將劣質的黑布林賣出去,結果消費者再次上當,幾年下來,黑布林的口碑完全被玩壞。
4、愛媛橙
作為一種前幾年熱火的品種,愛媛橙因果皮比較薄,再加上果肉如同果凍一樣,里面的水分充足,因此吸引了不少人的購買,它的價格也很高,一個能賣出3元。
愛媛橙的最佳采收時間是12月下旬,在霜打后溫差比較大,糖分也能很好的積累,風味口感更好。然而,市場上10月份就能看到它的身影,提前2個月早采,吃起來口感很差很渣,讓大家對其的期待完全沒了,很多人買了后就不愿意再購買,結果價格持續下跌,一個跌到5毛錢,但仍沒什么消費者買單。
消費者不是冤大頭,一旦水果口感不太好,他們就不會繼續購買,畢竟市場上的各種水果都比較豐富,為何要吃上那些早采的水果?而早采的農民,他們看似賺取了蠅頭小利,但卻破壞了整個果業,其他農民一年的努力白費。
希望收購商能尊重果實的生長規律,別提前采收果實,也希望農民別太短視,相信只要果農們都能拒絕早采,那就能維護果業的長期發展,大家對此咋看呢?
來源:惠農圈